日期:2025-07-10 11:37:15
2025年6月,老牌兽用生物制品企业海利生物(603718.SH)因一份“暴增172.28%净利润”的年报陷入舆论漩涡。这家曾以口蹄疫疫苗为核心业务的企业,通过“断臂求生”与“跨界豪赌”的资本腾挪术,在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.71亿元,但其中93.82%来自非经常性损益,扣非净利润仅1058万元,同比下滑10.49%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其斥资9.35亿元收购的口腔修复材料标的瑞盛生物,在行业价格战冲击下已显颓势,7.82亿元商誉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。上交所三问转型可持续性,监管利剑直指这场“账面繁荣”背后的真实风险。
“1元甩卖+1亿美元套现”:资本腾挪术撑起暴增利润
海利生物的业绩“逆袭”始于2024年第四季度的两笔关键交易。第一笔是“甩卖包袱”:公司以1元对价向控股股东出售连续亏损5年的子公司杨凌金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杨凌金海”),同时剥离其2.45亿元债务。财报显示,杨凌金海2024年净资产估值为-3461万元,2025年一季度仍亏损870万元,成为典型的“负资产”。通过此次交易,海利生物不仅卸下亏损源,还确认了债务重组收益,直接增厚利润。
第二笔是“套现离场”:公司以1.085亿美元(约合7.8亿元人民币)出售参股公司药明海德30%股权,实现投资收益超1亿元。然而,这笔看似丰厚的回报实则暗藏水分——2021年至2023年,海利生物对药明海德的投资年均回报仅423万元,累计收益率仅4.42%,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。此次高位套现,更像是为美化年报而进行的“财务工程”。
展开剩余75%两笔操作下,海利生物2024年非经常性损益高达1.6亿元,占净利润的93.82%。而其主业表现持续低迷:2024年营收同比下滑12.3%至4.8亿元,毛利率从2023年的58.2%降至51.7%。即便在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8.6%的背景下,公司仍通过“非经常性损益调节”实现净利润同比增加1400万元,这种“账面扭亏”的可持续性引发市场强烈质疑。
7.82亿商誉埋雷:口腔赛道“价格战”击碎盈利预期
彻底剥离动物保健业务后,海利生物将转型方向锁定为口腔组织修复材料领域。2024年,公司斥资9.35亿元收购瑞盛生物55%股权,溢价率高达952%,形成商誉7.82亿元,占期末总资产的42.78%。这一高溢价收购的逻辑,是押注瑞盛生物的核心产品“口腔骨修复材料”与“口腔修复膜”在老龄化背景下的增长潜力。
然而,现实很快泼来冷水。尽管瑞盛生物2024年以1.39亿元净利润超额完成业绩承诺(1.25亿元),但其营收仅2.65亿元,低于预期值2.7亿元。更严峻的是,行业价格战已实质性冲击盈利根基:2024年,口腔骨修复材料持证企业从8家激增至23家,口腔修复膜持证企业从15家扩至30家,供给端爆发式增长导致价格崩塌。2025年一季度,瑞盛生物产品单价同比暴跌30%,二季度环比再降25%,毛利率从2024年的72.3%骤降至58.1%。
“口腔修复材料的技术门槛低于创新药,企业只能通过降价抢市场。”某券商医药分析师指出。瑞盛生物的业绩承诺能否兑现已存疑:按当前价格趋势,其2025年净利润或同比下滑20%以上,而海利生物尚未对7.82亿元商誉计提任何减值准备。上交所问询函直指这一矛盾:“营收不及预期却未计提减值,是否符合会计准则?”
监管三问转型可持续性:从“动物疫苗”到“人牙”的跨界豪赌
海利生物的转型之路,被监管层定义为“高风险实验”。上交所问询函聚焦三大核心矛盾:
第一,业绩成色质疑。非经常性损益占比93.82%,是否掩盖主业疲软?公司2024年扣非净利润同比下滑10.49%,2025年一季度营收仍负增长,靠“甩卖资产+套现”维持的利润增长是否具备可持续性?
第二,商誉减值疑云。7.82亿元商誉占资产比42.78%,而标的瑞盛生物所在行业已陷入价格战,营收不及预期却未计提减值,是否存在“财务洗澡”风险?
第三,战略连续性风险。公司声称“沿口腔与IVD赛道寻找新标的”,但当前42.78%的总资产悬于商誉之上,若瑞盛生物业绩变脸,是否会引发连锁反应?
海利生物回应称,公司资金充裕(2024年末货币资金+交易性金融资产合计8.3亿元),且“正接触多个优质项目”。但业内人士指出,口腔与IVD赛道已高度内卷:2024年,中国口腔医疗市场规模增速从2021年的25%降至12%,IVD集采导致产品均价下降40%以上。“好项目可遇不可求”的表态,暴露出海利生物缺乏清晰战略规划的困境。
跨界转型如同“行走钢丝”
海利生物的转型实验,本质是一场“用高风险换高回报”的赌博。从“给动物打疫苗”到“给人补牙齿”的跨界,虽带来短期账面收益,但核心风险不容忽视:
其一,产品价格腰斩式下跌。瑞盛生物核心产品单价半年内暴跌55%,若价格战持续,其盈利能力将彻底崩塌。
其二,商誉风险结构失衡。7.82亿元商誉占资产比42.78%,远超A股医药生物行业平均水平(15.3%),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股价崩盘。
其三,被剥离业务的“后遗症”。2025年政府取消口蹄疫疫苗采购后,杨凌金海或成控股股东填不尽的“负资产”,而海利生物曾承诺对其债务重组提供担保,潜在风险仍未出清。
“海利生物的转型如同行走钢丝:一边是主业萎缩、商誉高悬,另一边是跨界赛道内卷加剧。”某私募基金经理表示,“监管问询只是开始,若2025年瑞盛生物无法兑现业绩承诺,商誉减值可能直接抹平公司全年利润。”
等待真相与时间的审判
海利生物的案例,折射出中国上市公司转型期的普遍焦虑:当传统业务增长乏力,企业是否应通过高溢价并购“赌未来”?当非经常性损益成为利润支柱,资本市场的信任基础如何维系?
截至2025年6月,海利生物股价较2024年初高点下跌37%,市值蒸发超20亿元。投资者用脚投票的背后,是对这场“资本腾挪术”真实性的深度怀疑。监管层的三问,不仅是对海利生物的拷问,更是对整个A股市场“转型泡沫”的警示——当潮水退去,谁在裸泳,终将见分晓。
来源:金融界
发布于:北京市升富配资-东莞股票配资平台-找股票配资-互联网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